古代文體有哪些

  |   by

古代文體有哪些

古代文體有論,銘,記,賦,表。 1、論是一種論文文體,按《韻術》:“論者,議也”。 《昭明文選》所載:“論有兩體,一曰史論,乃忠臣于傳末作議論,以斷其人之善惡。

古代八大文體為:表、說、記、銘、序、辯、傳、詔 1、表 (議論文)奏議的一種。表,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。中國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。戰國時期統稱為“書”,如李斯《諫逐客書》。

基本信息

古代文體有論,銘,記,賦,表。 1、論是一種論文文體,按《韻術》:“論者,議也”。《昭明文選》所載:

歷代文體流變是國學常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從最早的詩經開始、韻文、散文、小說、詩歌等等,這些文體流變都與時代脈絡有關。藉由了解文體的改變,我們將看到不同朝代的文學發展與特色。以下整理出歷朝歷代之主流文體的變化~

先秦文學

The Chinese Association in Thailand 中國文字的演變, 主要經歷了甲骨文, 金文, 小篆, 棣書, 楷書, 草書, 行書等幾個發展階段. 甲骨文 金文 小篆棣書 楷書草書 行書 字體的演變一般是緩慢的, 漸進的. 不是新的字體一出現, 舊的字體就廢除, 而是經過一段新舊並存的時間, 才由新的字體代替舊的字體.

傳世文獻無疑以《尚書》為最古,後人論《尚書》文體,或稱八體,或稱十體,視《尚書》文體已備。就後人的認知來看,謂其文體已備,是就現存的各體名稱而言,事實上《尚書》各體,起初並無固定的體制,但形成文獻專書之後,堯、舜、禹等的發言,便由史官或整理者根據他們的身份和內容而

古典詩歌體制 詩的體制分為古體、近體兩大體系。所謂「古體詩」乃指漢魏六朝詩或不固定格律之作;近體詩則是指唐以後之絕句、律詩及排律。有唐一代不僅詩歌的名家盡出,詩的體制亦至唐而齊備。

[中圖分類號]I206.2 [文獻標識碼]A [文章編號]1001-6597(2006)03-0050-06 一、“說”的文體形態辨析 “說”這一文體有以下七種形態。 其一,對他人著述、觀點進行解說的“說”。《易》“十翼”之一《說卦》之“說”是對

總之,駢文作為古代文學中的一種獨特文類,其對詩詞曲賦和小說的文體產生了重要滲透,促進了文體的新發展,也使得這些文體提升了文辭的典雅,具有了新的特點。 《光明日報》( 2019年09月23日 13版) 責任編輯:王江莉

PDF 檔案

古今漢語的句法類型演變/91 2) 在整體語序類型上,漢語由古代的句法主導語言演變為現代的語用 優先語言。 3) 基本句法關係方面由古代的並列顯赫語言演變為後代的連動顯赫語 言。 4) 動結式、動趨式、能性動補式等動補結構發展成獨立於連動式的新

  • L7 文體略說【記】@~搶救國文大作戰~|PChome 個人新聞臺
  • 《文選》不錄“說”體辨 ——“說”的文體辨析與小說的形成
  • 《中文系 國文:先秦兩漢文選》 先秦神話、寓言概說( 201 2
  • 文學概論
  • 古今漢語的句法類型演變: 跨方言的庫藏類型學視角
  • 文言文教學手冊

L7 文體略說【記】. 以「記」命篇,自唐、宋漸多,其文體常兼及抒情、寫景、敘事、議論,故稱「雜記文」。. 從內容和用途上看,雜記文可歸納為1.臺閣名勝記、2.山水遊記、3.書畫雜物記、4.人事雜記四類。. 以下依序說明:. 其記敘對象是亭、臺、樓、閣、寺

[中圖分類號]I206.2 [文獻標識碼]A [文章編號]1001-6597(2006)03-0050-06 一、“說”的文體形態辨析 “說”這一文體有以下七種形態。 其一,對他人著述、觀點進行解說的“說”。《易》“十翼”之一《說卦》之“說”是對

PDF 檔案

1 《中文系 國文:先秦兩漢文選》 先秦神話、寓言概說( 201 2) 李隆獻 謹編 壹、先秦神話、寓言的起源與特質 貳、《山海經》簡介 參、〈夸父逐日〉析述 肆、〈齊桓公好服紫〉析述 壹、先秦神話、寓言的

第四章 文學作品的類型 第一節 文類與文體 一、文類分類: 「 分類 」,就是在選定某個 定足點,針對某對象,從某角度去觀察後,再訂出一套屬於同一系統的標準,然後再根據這一套標準將該被觀察的對象割成許多部份。而被切割出來的每 個 部分,就是依據這套標準所分析出來的「 一類 」。

PDF 檔案

古今漢語的句法類型演變/91 2) 在整體語序類型上,漢語由古代的句法主導語言演變為現代的語用 優先語言。 3) 基本句法關係方面由古代的並列顯赫語言演變為後代的連動顯赫語 言。 4) 動結式、動趨式、能性動補式等動補結構發展成獨立於連動式的新

DOC 檔案網頁檢視

試綜合三篇作品的內容,說明古人的友情觀。 示例2:相同文體 以「遊記」為主題,學生比較同為遊記的蘇軾《記承天寺夜遊》和張岱《西湖七月半》。延伸提問(閱讀能力:伸展、比較) 試分析兩文作者運用了哪些相同的描寫方法,並說明此方法對

Leave Your Comment